1905-2025年!赤水市第一小学的故事,都藏在时光长廊里

发布时间:2025-11-04 09:40: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年黄桷树的枝叶,在赤水市第一小学的操场上洒下斑驳光影。这棵根深叶茂的古树,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也见证着这所百年学府的变迁。今年,学校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的重要时刻。

1905年,谢灵阶先生在赤水河畔创办了怀阳高等学堂。琅琅书声自此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经历了120年风雨,学校几经更名,却始终扎根在这片教育沃土上。

如今的赤水市第一小学,占地面积223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890平方米,50个教学班为2000多名学子提供了成长的天地。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文化设施与现代化建筑相映成趣,图书馆、体育馆、标准化音美教室等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作为一所承载历史与未来的“老字号”学校,赤水市第一小学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扬善兴学,育善树人”的办学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尚善教育”育人体系。学校不仅开设国家课程与校本思政课程,还通过书记校长讲形势政策、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让“善”的文化浸润学生心田;“红色引擎”计划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厚植家国情怀;“立善六课”特色德育体系则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的荣誉墙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文明校园”等牌匾熠熠生辉。每一块牌匾的背后,是学校多年来深耕教育、笃行不怠的坚实足迹,更是办学实力与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它们见证历史,也激励着学校向更高的目标持续前行。

然而,比奖牌更动人的,是学子们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是校园里无处不在的生机与活力。学校依托少年宫阵地,开设与德育、体育、科技、文艺、实践等五大领域特色社团,以“十个一”特色素能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绽放自我的舞台。音乐教室里,架子鼓声激昂有力;手工社团中,赤水竹编工艺在指尖传承;轮滑课堂上,孩子们的身影轻盈穿梭......在这里,兴趣引领探索,实践促进成长。

与此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小舞台·大梦想”常态化才艺展示平台,“定时定点不定人”的模式,让艺术自然地融入校园日常。每天2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将大课间拓展为两次,巧妙融入了跑操、经典诵读、篮球操、手指操等丰富内容,让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也在运动中磨砺了意志与品格。

漫步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一训三风”文化墙与百善墙静静伫立,传递着精神的力量。从入学教育到主题班队会,从征文比赛到课前一支歌,学校构建的“四个文化”体系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位教师和学子,让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则是学校的立教之本。近年来,学校以“12345”工程为抓手,为教师搭建成长阶梯,通过入职培训、风格塑造等专项计划,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从“黔灵名师”到各级骨干教师70余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120周年教学成果展演现场,1951年出生的李柔富老人满怀感慨。1958年她入学时,学校还叫中城镇完全小学校,校门是从石沓沓那边进入,教室是青瓦屋顶,操场还是泥土地。看着如今明亮的教室、平整的操场、多才多艺的孩子们,她不禁感叹:“条件真是越来越好了!”更让她亲切的是,她的孩子从这里毕业,最小的孙辈也正在这里读五年级。一家三代人的成长记忆,都与这所老校紧密相连。

走在今天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的气息。教师们用心用情育人,学子们彬彬有礼。这所百年老校,正在用最朴实的方式,培育着善健、善艺、善创、善思、善言、善为的尚善少年。

汪奕坤摄

古树新枝,相映成趣。赤水市第一小学的教育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这棵百年黄桷树,还将见证更多生命的绽放。在素质教育的春风里,在“尚善育人”的追求中,这所百年老校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