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孕育工匠新力量

发布时间:2025-11-04 15:26: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主要目标是重点培育大国工匠,这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总工会表彰的40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有32人接受过职业教育,该数据有力证明职业教育在工匠培养中起到主导作用。当前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持续提高,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迫切需要兼具高超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核心平台,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水平技术工人的重要责任。

一、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的内核塑造

(一)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教育的灵魂塑造

工匠精神属于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这种精神成了职业教育价值导向的核心目标。专注坚守、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工匠品质,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途径,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职业信念与行动规范。德技并重的教育思想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技术技能训练同等的战略高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改革有效打破了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的隔阂,确保职业理想、职业操守及心理素养的培养能全面融入人才培育各个阶段,着力培育学生“以技术奉献国家”的价值认同,引导他们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职业责任感。

(二)专业与课程体系对接产业需求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可促使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同步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崛起对人才知识与能力提出新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产业变革监测系统,捕捉技术更新信号,通过新增、改造或撤销专业方式来优化专业布局,课程开发要把生产工艺和技术规范转化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材编写应紧跟行业最新技术标准融入前沿工艺创新方法和质量要求,避免内容落后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使毕业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缩短从学校到企业适应期。

(三)师资队伍与实训条件夯实教学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打破传统学术型师资单一模式强调教师要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通过企业挂职、项目参与、行业培训等途径深入一线掌握最新工艺技术,教师将企业案例、生产难题融入课堂实现“课堂讲授”与“车间实操”角色切换。实训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建设设备配置与企业生产线保持同步,实训项目模拟实际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生产环境,通过合并办学、集团化运作等模式整合资源解决单校在土地设备资金等方面限制,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让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合理。优质的师资与实训条件协同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优质师资与实训条件协同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协同育人机制:职业教育的外部联动

(一)产教融合平台构建

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实体进行具体运作,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利益同享、责任共担”协同培养体系。企业生产场所被改造成为教学实践基地,学校理论课程融入到企业生产具体环节,消除传统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界限,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共同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设计当中,学校教师加入生产研发相关环节,实现教学知识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企业将实际生产项目转化成教学内容,学员通过任务实践掌握岗位相关技能,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实现有机结合。这种深层次产教合作超越传统“定向培养”表面协作模式,构建教育链与产业链系统性对接关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岗位需求,让企业获得匹配度高的专业人才,同时促进院校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纵向贯通体系拓展成长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纵向衔接,为技能人才搭建起递进式成长阶梯。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模式,通过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实训项目、评价标准,避免不同学段间知识断层与技能脱节现象,确保学生技能水平呈螺旋上升态势。贯通培养方案将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提升、综合能力拓展分阶段实施,使学生在延长的培养周期内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工的稳步进阶。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渠道的拓宽,为已就业技术工人提供知识更新与技能升级的学习机会,企业技师可返校参加专题研修,生产一线工人能够接受新技术培训,形成“工作-学习-再工作”的循环往复机制。这种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打破了技能成长的学历天花板与时间局限,为技能人才从“熟练操作者”向“技术专家”跨越提供持续动力支持,使工匠培育从阶段性任务转变为贯穿职业生涯的长期过程。

结语

当代职业教育通过深入培养工匠精神、全面训练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正逐步构建完整的工匠成长生态系统。思想塑造能确保技术人才掌握高超本领,具备优秀品质,能力培养可为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外部协作可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不断革新,才能持续为国家培养出技艺超群,心怀家国的新时代工匠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井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