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轨道上的风景”,感知粤东腾飞的脉动

发布时间:2025-11-05 13:32: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漫画(莫亚哲)

当“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网宣活动的脚步踏上粤东大地,飞驰的高铁正以钢轨为笔,在莲花山脉的褶皱与南海之滨的潮涌间,书写着五城联动的发展诗篇。车窗内外流转的“轨道风景”,既有梅州客家围龙屋的黛瓦飞檐、潮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也有汕头港的巨轮穿梭、汕尾红海湾的粼粼波光,每一道光影里,都跳动着粤东五市同频共振的蓬勃脉动。

纵横交织的铁轨,织就了粤东“1小时通勤圈”的黄金网络。不再是单一线路的延伸,如今的粤东铁路,早已形成“干线+支线”的立体格局:杭深高铁串联起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让潮汕揭“同城化”从概念变为日常,清晨在潮州吃一碗牛肉丸汤,中午到汕头逛小公园骑楼,傍晚去汕尾沙滩看日落,已成周末常态;梅龙高铁则打通梅州与南部四市的快速通道,将梅州至汕头的行程压缩至1小时内,彻底打破了客家山区与沿海平原的地理阻隔。梅州西站、潮汕站、汕头站、汕尾站等枢纽站点,不再是孤立的“终点站”,而是成为粤东五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中转站”,让“跨市上班”“异地求学”“周边旅游”的生活方式,在粤东大地普及开来。

轨道延伸之处,是粤东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激活了五市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梅州西站出发,定制班车直抵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山歌、埔寨火龙等非遗展演常进站厅,让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与客家文化随高铁传播;在潮汕站,“高铁+古城”专线吸引游客直奔潮州广济桥、揭阳楼,工夫茶、潮绣、木雕等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有了年轻表达;汕尾站则对接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红色景点,红色研学成为热门选择。当客家山歌与潮汕潮剧在车厢广播里交替响起,当红色故事与海洋文化在车站展板上同台呈现,高铁已成为粤东文化交融的“流动展厅”,让五市的文化特色在碰撞中愈发鲜明。

铁龙飞驰的方向,是粤东协同发展的未来图景。高铁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便利,更重塑了粤东的发展逻辑:沿海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得以依托港口优势与产业基础,吸引梅州山区的劳动力与特色农产品,形成“沿海制造+山区供应”的协作模式;而梅州则借助高铁红利,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吸引沿海城市的游客前来体验客家山水与乡村生活。这种“沿海带内陆、内陆促沿海”的联动效应,正在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让粤东五市从“各自发展”走向“协同共赢”。无论是潮汕揭打造的临港产业集群,还是梅州建设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亦或是汕尾发展的海洋经济,都在高铁的串联下,融入粤东整体发展的大棋局。

网宣活动的镜头里,高铁正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托举着粤东腾飞的梦想。这“轨道上的风景”,早已超越了山水本身:它是枢纽站内的人潮涌动,是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更是区域协同的发展蓝图。在钢铁巨龙的轰鸣中,粤东地区正以“一盘棋”的姿态,在互联互通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蝶变传奇,让每一段铁轨延伸的方向,都成为希望生长的注脚。(文:丁思博、漫画:莫亚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