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县第一中学:点亮学生梦想 成就未来航程
发布时间:2025-11-05 14:56: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河北承德县第一中学这片教育沃土上,一代代师者以热爱为犁、以创新为种、以责任为肥,深耕教学一线数十载,用智慧点亮学子求知路,用温情守护青春成长途。
他们虽深耕不同学科领域,却同样以“育人”为核心,在教学中探索创新、在陪伴中传递温暖,用各自的坚守与智慧,书写着承德县一中教育事业的精彩篇章。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教师,聆听他们以匠心筑梦、以师者之光点亮教育未来的动人故事。
杨雪:小练笔+生本模式,让英语“活”起来
在承德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深耕教学一线二十余年,将对教育的热爱与创新,酿成了英语教学的独特芬芳——她就是承德县一中高三英语学科主任杨雪,曾先后荣获承德市师德标兵、教学能手、精英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雪的教师梦,始于童年时姑姑的言传身教。“家里有从事教师职业的长辈,看着她教书育人,我从小就觉得当老师特别有意义。”2004年,杨雪从河北经贸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怀揣着这份初心,走进了承德县六沟高中,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六沟高中的五年里,她扎根一线,带完了职业生涯第一届毕业生。“那是我第一次当老师,跟学生感情特别深,很多人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凭借着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亲和力,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她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格外亮眼,也为后续的教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杨雪老师讲课中
2008年,因教学成绩突出,杨雪通过正常工作调动,来到承德县第一中学,开启了新的教学征程。“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能用一套方法教所有人。”这是杨雪二十余年教学中坚守的理念。
在承德县一中,她带过美术班、体育班,也教过基础优异的文化课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她总能精准找到教学突破口。“他们不是学不好,而是没找到兴趣点,”杨雪说道。
面对美术班和体育班的学生专业压力大,对文化课兴趣不高的问题,杨雪便降低教学难度,用英文电影、英文歌曲、英语配音等趣味形式激发学生热情。而面对文化课班的学生,她则推行“分层教学设计”:课堂提问时,难题留给基础好的学生,简单题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后任务也分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就够得着”。

图为杨雪老师为学生进行辅导
“曾有一名英语成绩仅七八十分的学生,因热爱唱歌,我就让他假期学5首英文歌,后来又引导他尝试英语配音。从兴趣入手,这名学生逐渐爱上英语,高考时英语竟考出130多分的好成绩,”杨雪骄傲地说道。
“英语不是死记硬背,要让它融入生活。”杨雪有个坚持多年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写英语小练笔。“可以是日记,分享开心或难过的事;也可以用当天学的知识点串成短文。”通过小练笔,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学会用英语表达情感,师生之间也多了一条心灵沟通的渠道。
在2010年赴石家庄精英中学学习后,杨雪感触颇深,回校后,她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推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点拨”模式,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仅用七八分钟点拨难点,让原本沉默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踊跃展示的舞台。
二十余载执教路,她带过无数毕业班,与学生的情谊早已超越师生。毕业时的泪水、学生考上理想大学后的报喜短信,都成了她坚守的动力。如今,她不仅仍站在高三教学一线,还以学科主任的身份牵头编撰两本校本教材,带领团队共研教学,让优质教学经验得以传承。
从点燃个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到引领学科整体发展,杨雪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证明,好的教育,是用热爱唤醒热爱,用创新点亮成长,让每个学生不仅学好一门学科,更能成长为阳光、向上的模样。
李怀东:以历史温度点亮成长之路
从1991年踏上讲台,李怀东便与历史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深耕一线33年,从初中到高中,从乡镇学校到县一中,始终以“让学生爱一科从爱老师开始”为信条,用独特的教学智慧点亮学生的历史视野——他就是承德县一中高三历史教师李怀东。
“历史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它是百科全书,老师得先做‘杂家’。”这是李怀东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高中生对历史保持兴趣,他不仅精通历史专业知识,还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从门捷列夫周期表到牛顿三定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都能“搭得上话”。

图为李怀东老师讲课中
课上,李怀东不局限于教材,会结合“近代消费变迁”等历史考题,延伸到“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话题,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培养紧密相连,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课下,他更是学生眼中的“玩伴”。年轻时热爱篮球、排球、乒乓球的他,常利用学生活动时间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课外的功夫是为了课内”,在他看来,拉近师生距离是教学的基础,当学生从心里认可老师,课堂上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对历史的兴趣也会自然萌发。
面对高三学生的历史复习,他有着清晰的教学体系: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绝不盲目拔高;二轮、三轮有序推进,每一步都有明确目标。他手边摞着厚厚的“积累本”,里面不仅有知识体系化的方法,还有大量实战案例,从思维方式到表达规范,都能给学生提供“有路可走”的指导。

图为李怀东老师为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他推行“一生一案”:通过分析考试成绩和日常表现,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弱点,量身定制补弱措施,他还鼓励学生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既不偏离高考方向,又能发挥个人优势。
作为资深骨干教师,他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入校培训到评优课指导,他始终强调“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别依赖现成课件,要自主设计,让每堂课有自己的灵魂。”
在他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张然悦成长迅速:课上认真听课做笔记,教材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遇到不懂的字词必查到底。这种“排雷式学习”的态度,正是他所倡导的“做生活的有心人”。如今,看着年轻教师的汇报课被校长称赞为“精品”,他深感欣慰:“用心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进入承德县一中,他亲历了学校从“低谷”到“华丽蜕变”的全过程。作为见证者和缔造者,他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践行着“站得住讲台,对得起学生”的初心。当每年看到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他总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33载春秋,他用历史的厚度滋养学生,用教育的温度温暖校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对专业的敬畏、对学生的热爱,更看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怀——这份情怀,终将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中,续写新的芳华。
郑秀玲:做学生的“守护者”与成长的“领航员”
从初中的政治、语文课堂到高中的政治讲台,从普通教师到年级中层,再到专注班主任工作的“学生引路人”,始终以热情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着教育的温暖篇章——她就是承德县一中三年一班班主任、政治学科骨干教师郑秀玲。
“高中班主任,既要抓学习,更要护成长。”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自1999年调入承德县一中,除因休产假中断过一年,郑秀玲几乎全程担任班主任,从普通班到重点班、尖子班,她见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也练就了一套“以心换心”的管理智慧。

图为郑秀玲老师讲课中
面对班级里的“差异化”难题,她懂得“借力”与“统筹”:发挥任课教师的集体合力,实行“分层承包”制度——重点班聚焦尖子生、其它班关注中等生、普通班帮扶后进生,每个老师针对性辅导学科薄弱的学生;而她自己则做好“统筹者”,通过教研会与任课教师互通学情,再以心理谈话、激励引导的方式,为学生补足“精神能量”。
“政治不是背背就能考高分,理解、应用才是关键!”作为政教专业出身的教师,她深知政治学科的教学痛点。在她的课堂上,“背记”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学科素养。
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她有着“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教物化政班级的理科生时,她知道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记忆快但不爱“死记硬背”,便侧重于帮他们搭建知识体系,抓住重点基础知识,利用课下“过关”的形式督促掌握;教历地政班级的文科生时,她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强但思维不够发散,就引入现实问题引导思考——比如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分析政策意义,逼着他们打开思路,在讨论中提升学科素养。
除了精准的教学方法,她还注重用“规范训练”夯实能力:通过限时训练、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题技巧,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她的带领下,所教班级的政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她也用实力打破了“政治只需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
“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学困生不歧视”是她的原则——每次考试后,她总会主动找成绩波动的学生谈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问题,既能给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能送上一句温暖的鼓励。
作为资深骨干教师,她也不忘为年轻教师“传经送宝”,总结出三条“成长秘诀”:一是“热爱”,只有对工作满怀热情,才能做好教育;二是“专业”,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让学生信服的底气;三是“与时俱进”,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浪潮,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脚步。

图为郑秀玲老师与同事开展学科研讨
“学校是个有温度的大家庭,我们从不是孤军奋战。”谈及在县一中的二十余年,她满是感慨。如今,她正带着高三学生冲刺高考,看着孩子们每天早起晚睡的身影,她既心疼又期待:“希望他们都能学有所成,考入理想的大学,不辜负这三年的努力。”其所带班级分别获承德市、河北省先进班集体,多次获承德县政府三等功及市级教学、教科研一等奖。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对学生的深情、对专业的敬畏,更看到了一份“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这份坚守,终将在学生的成长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王永平、王利新、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