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启航・法护成长”筑牢毕业生劳动权益保障防线

发布时间:2025-11-06 09:38: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更要“体面就业”成为关键课题。山东航空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深刻认识到,毕业生劳动法律法规素养与维权能力的缺失,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短板。为此,学院以“精准滴灌、知行合一、长效赋能”为核心理念,启动“职场启航・法护成长”高校毕业生劳动权益保障行动,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举措,为毕业生就业之路筑起坚实的法律“防护盾”。

组织实施:多维度构建劳动权益保障体系

智能建造学院依托专业资源与实务经验,从“知识普及、场景实践、即时帮扶”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并落地一系列针对性行动,确保劳动权益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组建专家团队,编发实用维权手册。学院组建了一支由法学专业教师、资深劳动法律师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系统梳理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维权典型案例,聚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高频权益风险点,围绕“签约陷阱识别”“五险一金详解”“试用期全攻略”“加班与休假权益”“离职解雇风险防范”“工伤维权指引”“违约金合法性辨析”“劳动争议解决途径”八大核心模块,精心编写《智能建造学院毕业生就业权益维护手册》。

手册突破传统普法材料“法条堆砌”的刻板模式,创新采用“法规原文+通俗解读+典型案例+风险提示+应对锦囊”的“五维联动”呈现方式。这种“认知-理解-警示-应对”的闭环设计,既解决了毕业生“看不懂专业法条”的认知障碍,又破解了“知晓权益却不知如何维权”的实践难题,让维权知识真正成为毕业生触手可及的“就业工具书”。

开设法律大讲堂,打造权威普法平台。为让毕业生接触一线法律实务解读,学院专门开设“法律大讲堂”,邀请劳动法领域资深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劳动维权公益法律讲座。专家们结合自身多年办案经验,以真实劳动争议案例为切入点,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社保缴纳、违约金设定、维权渠道等核心条款,转化为毕业生易懂的“维权指南”,详细拆解法律适用场景与实操要点,帮助学生筑牢劳动权益保护的认知防线,避免因法律盲区陷入就业陷阱。

打造新媒体专栏,开通即时维权热线。考虑到毕业生碎片化学习习惯,学院在官方公众号打造“微说法・护权益”专属专栏,定期发布劳动法律知识图文、维权短视频、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专栏内容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易懂,吸引毕业生主动关注、自主学习。

同时,学院公开负责人个人手机号作为“毕业生就业维权热线”,24小时响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疑问。无论是劳动合同条款解读、社保缴纳咨询,还是权益受损后的应对建议,热线均能提供即时、专业的指导,打通毕业生维权咨询的“最后一公里”。

开展访企拓岗体验,深化场景化学习。为让毕业生在真实职场场景中理解劳动权益,学院实施“职场法眼・访企拓岗深体验”活动,组织毕业生走进合作企业。毕业生不仅实地参观企业工作环境,更深入了解企业用工制度、劳动管理流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则围绕“劳动合同签订流程”“薪酬福利体系构成”“员工权益保障措施”等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现场解答毕业生关于“试用期考核标准”“加班薪酬计算”等高频疑问。

活动还特别设置“模拟面试+模拟签约”环节:毕业生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模拟面试,在签订“模拟劳动合同”时,需自主识别条款中的权益风险点。专业教师与企业HR全程点评指导,针对性指出合同中的潜在陷阱(如违法设定违约金、模糊社保缴纳责任等),帮助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升合同辨识能力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组织仲裁庭审旁听,强化沉浸式教学为让毕业生直观感受劳动争议解决流程,学院先后50余人次毕业生前往当地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庭,参与真实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审旁听。庭审过程中,毕业生全程观摩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法庭辩论、仲裁员裁判等环节,深入了解“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配”“法定维权渠道流程”“裁判依据适用”等实务要点,切实体会劳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与约束力。

庭审结束后,学院同步组织专题讨论会,引导毕业生结合庭审案例分享学习心得,梳理“权益受损后如何留存证据”“不同维权渠道的适用场景”等关键要点。这种“庭审观摩+专题研讨”的沉浸式教学模式,让毕业生从“被动听法条”转变为“主动学应用”,有效提升了劳动法律知识的实践转化能力。

工作成效:从“权益认知”到“主动维权”的全面突破

经过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建造学院“职场启航・法护成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劳动权益保障能力、就业质量均实现全方位提升。

毕业生劳动法律素养系统化提升。通过手册学习、专家讲座、场景实践等多维度教育,毕业生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核心法律法规形成体系化认知。不仅能准确掌握“试用期最长时限”“社保缴纳强制性规定”“工伤认定流程”“违约金合法设定情形”“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等关键条款内容,更能结合就业场景理解条款的立法本意与适用边界,例如:明确“试用期不缴社保属于违法”“仅服务期与竞业限制可约定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等核心要点,法律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维权意识与能力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转变。一方面,毕业生维权意识明显增强。面对就业中的权益疑问或潜在风险,毕业生不再“忍气吞声”或“盲目妥协”,而是主动寻求法律依据:签约前主动核对合同条款合法性、入职时确认社保缴纳细节、遇到不合理加班时依据法律与企业沟通的毕业生比例大幅上升。另一方面,维权能力切实落地。多名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成功运用所学知识维护权益:如发现劳动合同中“试用期超过法定时限”,通过与企业协商推动条款修改;入职前发现企业“以现金补贴替代社保缴纳”,明确拒绝并要求依法参保。

就业权益保障“实效”显著提升。从就业全流程来看,毕业生权益保障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签约风险源头防控”,毕业生签约前均会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对“模糊工资构成”“违法违约金条款”“不明确社保责任”等问题主动与企业沟通,部分毕业生因合同条款存疑选择暂缓签约或更换岗位,从源头减少了劳动纠纷发生概率;二是“入职权益问题减少”,与往届相比,本届毕业生入职后遭遇的各类劳动权益侵害情况显著减少,权益保障的实际落地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三是“维权成功率提升”,即便遇到权益侵害,毕业生也能凭借“留存证据意识”与“清晰维权流程认知”,通过“企业协商”“劳动监察投诉”“劳动仲裁”等渠道高效解决问题,维权成功率显著以上。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持续优化

依托“职场启航・法护成长”行动的实践经验,智能建造学院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新增《劳动合同签订实务》《社保公积金解析》《劳动争议处理流程》等核心模块,劳动法律知识在课程中的占比从原本的不足10%提升至35%;在教学形式上,摒弃“单一讲授”模式,采用“案例工作坊+模拟仲裁庭+企业HR现场答疑”的立体化教学方式,邀请企业HR、劳动仲裁员走进课堂,结合真实案例开展互动教学,课程实用性与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为后续毕业生劳动权益保障奠定长效基础。

智能建造学院“职场启航・法护成长”行动的实践表明,高校毕业生劳动权益保障需打破“重求职技巧、轻权益保护”的传统模式,通过“理论+实践+帮扶”的全链条体系,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法律素养与维权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行动内容,完善“课程改革+新媒体科普+毕业生跟踪反馈”的长效机制,为更多毕业生“体面就业、安全就业”保驾护航。(山东航空学院:韩安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