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双翼三轮”:国一流本科课程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5-11-06 14:54: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日,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出炉,湖南信息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原理》成功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一流本科课程是怎样“炼”成的?课程团队负责人王琼副教授“揭秘”:《会计学原理》课程团队经过近十年实践探索,创新构建了“一核双翼三轮”教学模式,实现从课程内涵到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并夺得“国一流”荣誉。
聚焦“能力”核心,创新评价机制
“会计学入门难,难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在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程团队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确立为核心目标,创新设计覆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的“能力地图”,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账项调整等7项基础技能,财务数据分析等4项核心能力,以及人机协同等3项前沿素养纳入考核体系,构建“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未来如何做得更好”的能力阶梯。
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重构评价机制,过程性考核占比达60%,其中拓展性考核30%,专门考核学生的能力素养表现;过程性考核30%,专门考核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中10%专门考查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近三年数据显示,采用新评价方式后,学生期末平均分从71.8分提升至80.8分,增长幅度达12.5%。
打造“赛训双翼”,强化实战能力
课程构建了“学科竞赛+虚拟仿真”双翼实践体系。一方面,将“科云杯”“立信杯”等全国性大赛项目融入教学,使竞赛参与率从不足15%提升至100%。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财经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1项,其中一等奖18项。另一方面,依托实训平台,开发了20个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涵盖从凭证处理到报表编制的全流程。平台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完成实训任务23次,技能掌握度提升31.6%。“通过仿真实训,我不仅熟悉了会计工作全流程,更建立了系统的财务思维。”2024级财务管理1班许安娜说。
建设“三轮驱动”,筑牢育人生态
课程构建了资源、思政、标准“三轮”驱动体系。资源建设方面,截止到2025年10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776个,其中视频资源122个、总时长755分钟,建设习题2871道,累计页面浏览量超440万次,互动次数6168次。
课程思政方面,创新提炼“情、诚、勤、精、恒”五字育人理念,建成思政案例库包含56个专业案例,2023级财务管理1班吕航在课程评价中表示“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既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明白了做人道理”。
质量标准方面,严格对标“两性一度”要求,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引入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等前沿知识,确保课程始终保持先进水平。近五年,课程团队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连续保持100%。
聚焦“智能赋能”,深化课程建设
王琼副教授表示,未来《会计学原理》课程团队将继续深化“一核双翼三轮”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将紧跟财务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增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计划新增微视频20个,扩充企业真实案例50个,建设智能化教学资源库。在实践平台建设上,将引入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中心等现代实训平台,提升学生的智能化应用能力。
同时,团队将进一步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协同,建立与国内MOOC优秀团队、行业领先企业的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改革,实现因材施教,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财会人才。(湖南信息学院:汪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