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街道“柳心映照”打造全时聚场,文体服务赋能教育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06 15:23: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清晨的“柳荫学社”里,孩子们在青少美育课上挥洒创意;午后的社区文化空间,志愿者耐心辅导学生课业;夜晚的家长课堂,年轻父母学习着亲子沟通技巧;周末的社区广场,祖孙一同参与非遗手工活动。在温江区柳城街道,这样的教育场景已成为全时段覆盖的常态。2025年以来,柳城街道以“柳心映照·全时聚场”品牌建设为抓手,交出了一份服务人次同比激增40%、家长满意度高达98%的亮眼民生答卷。

一、战略衔接:从区级蓝图到基层实践的“柳城样本”

柳城街道的创新实践,是对温江区“十四五”教育规划,特别是擦亮“学到温江”民生品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求的基层响应。2025年全区教育大会提出“以‘品质教育’立旗帜、用‘绣花功夫’办教育”的要求,直接指引了柳城街道的文体服务方向。

在温江区成功入选“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试验区”并启动“十五五”思路研究的关键时期,柳城街道通过“社会主理人”激活社区教育、以“上门体育”等精准服务破题民生需求,为这一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实践样本。

二、机制创新:“全时服务钟”与“空间叠加术”破解供需难题

面对服务供给与居民作息的“时间错位”,柳城街道创新推出“全时服务钟”机制,打造“晨间青少美育、午间课业托辅、夜间家长课堂、周末亲子实践”的全时段服务模式,实现了社区教育服务“不打烊”。

在空间利用上,街道通过“空间叠加术”,统筹整合社区办公空间、文化服务站、小区闲置空间、街心广场、社区食堂等18处场所资源,集成打造出“柳荫托班”、“柳墨坊”(书法)、“柳色彩”(美术)、“柳风舞”(舞蹈)等涵盖30余项课程的系列品牌项目,使空间使用效率提升2倍以上,真正实现了“一场多用、资源共享”,完美契合了温江区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规划目标。

三、主理人赋能:“点单配菜”模式精准对接民需

2025年,柳城街道引入“社会主理人”机制,形成了“家庭点单、街道配菜、社会主理人烹饪”的精准服务新模式。主理人团队通过社区网格、线上问卷等渠道,年收集分析超2000份需求数据,绘制出“家庭教育痛点地图”,精准识别出生活美学、课业习惯、校园欺凌应对等8大类共性需求。

基于此开发的“校园欺凌识别与应对”情景模拟课、隔代教育智慧课等系列课程广受好评。其中,暑期公益课堂中的街舞工坊和轮滑课堂收获100%好评,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明星课程”。

四、代际融合:铸就“温江一家亲”社区共同体

柳城街道通过创设“跨龄课程对撞机制”,推出了“祖孙绘本工坊”、“代际数字反哺课”、“水墨共染亲子书画舫”等项目,让长者和孩童成为同桌,跨龄学员同桌率达到75%,年龄成为了社区中一道和谐的风景。

同时,街道大力实施“能人双师制”,从社区内部挖掘培育达人126人,构建起“专业力量+种子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的三级支持体系,培育了200名“种子家长”,发展志愿者158人,实现了社区智慧与力量的良性内生循环,生动体现了“温江一家亲”的共同体理念。

五、服务升维:“上门体育”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在已有“体适能训练”、“篮球基础班”、“跳绳课程”等广受欢迎的体能课程基础上,柳城街道2025年再次创新,针对部分家庭个性化、便捷化的需求,率先推出“上门体育”服务。

该服务由专业教练或体育志愿者提供“点对点”上门指导,将专业的体能训练、运动技能课程直接送到居民楼道口、家门口,极大方便了低龄儿童家庭或时间不便的居民。这不仅是对“全时服务钟”和“精准服务”理念的深化,更是打通社区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暖心实践。

六、多元联动:凝聚“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

街道深化校地合作,与东大街二小、庆丰小学等建立“错峰共享”机制。同时,联合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开设“阳光心语”服务,成功疏导青少年情绪问题;联动司法所开展家庭法治教育;携手市、区文化馆、成都市非遗中心打造“鱼凫娃的音乐梦”、“我在文庙学非遗”等特色文化课程,构建起强大的专业支持网络。这种多元联动正是温江区“十四五”规划倡导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社区级创新。

柳城街道从“全时服务钟”到“上门体育”,从“社会主理人”到“跨龄课程对撞”的探索,正在悄然重塑社区教育与家庭服务的生态。随着数字化平台的完善与社会合作的深化,“柳城经验”将继续丰富“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内涵,为超大城市街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