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救技能”到“精神传承”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生命教育注入沂蒙红色内核
发布时间:2025-11-07 13:36: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如何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中落地生根?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以特色实践作答——将沂蒙精神与急救培训创新性深度融合,通过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场景重构、长效机制保障,构建“红色基因+急救技能”育人新模式,实现急救技能传授与沂蒙精神传承同频共振,为生命教育厚植鲜明红色底蕴。

作为扎根沂蒙革命老区的大学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校区深刻认识到,急救教育既是技能传授载体,更是价值引领平台。校区打破传统急救培训单一技能传授的局限,将沂蒙精神核心内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育人元素,实现从“单纯技能培训”到“技能传授与精神浸润并重”的深层次跃升。
课程创新:筑牢“红色基因+急救技能”育人根基
在临沂校区的急救理论课堂上,红色故事与技能教学的融合已成常态。"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助伤员的事迹,与现代急救'黄金4分钟'的理念跨越时空呼应,彰显了'生命至上'的永恒追求。"临沂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河东区红十字会业务科长肖楠在讲解心肺复苏理论时,结合历史案例的讲解让课堂充满感染力。这种红色案例嵌入的教学方式,已覆盖校区急救理论课程的多个模块——创伤包扎教学中,"沂蒙六姐妹"护理伤员的事迹让止血包扎技能学习有了情感温度;急救伦理教学中,老区群众冒死保护伤员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医者仁心的精神传承。

“沉浸式”实训让红色精神可感可及。校区创新开展"战地医疗所"模拟场景,学生们在限时完成伤员搬运、止血包扎等实操任务的同时,还原沂蒙人民用门板搭建火线桥、用土法草药救治伤员的历史细节;借助VR技术重现孟良崮战役战地救护场景,切实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切身感受革命年代"军民互助救死扶伤"的精神,形成"精神解读-技能训练-价值升华"的闭环教学。
实践重构:搭建“志愿服务+应急响应”育人平台
"大姐,您看这样按压的动作才正确,遇到紧急情况要记得先呼救再施救。"在费城街道书苑社区,临沂校区的志愿者正在通过情景剧演示和实操教学,向社区村民普及急救知识。这是校区"急救服务红色驿站"志愿服务的常规场景。通过"健康乡村直通车"模式,志愿者们不仅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技能普及,还主动走进社区孤寡老人家庭,协助网格员摸排安全隐患、收集日常急救场景,同时邀请社区老人讲述"过去老区邻里互帮救急"的故事,让实践服务既传技能,也承精神。

校区“海棠红”宣讲团以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等红嫂形象为原型,创新打造"红色急救情景剧"系列,《沂蒙红嫂魂》重现红嫂掩护伤员、喂药等场景后,宣讲团演示伤员意识判断、急救呼叫等实操,讲解“黄金4分钟”重要性;《祖秀莲与郭伍士》还原救治场景时,同步演示骨折固定、伤口换药等技能,实现“历史精神+现代急救”衔接。
此外,校区将育人力量精准下沉至学生生活的最小单元——学生宿舍,将急救技能培训嵌入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场景,旨在让“学急救、会急救”成为学生的“第二本能”。近年来,校区在山东省“公寓的故事”活动荣获公寓育人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精品课二等奖2项,工作案例二等奖1项。
机制保障:建立“学分激励+校地协同”育人机制
长效育人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支撑。校区组建“专业技能+精神传承”双师队伍,邀请消防、医护、红十字会等应急领域专家开展实操教学,与费县、河东区红十字会、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鲁南制药集团等单位密切联系,统筹应急培训器材与红色教育资源,保障实操训练与精神浸润场景需求。目前,校区已有省级培训师资2人,救护员1000余人。

校区开设急救技能公共选修课,将沂蒙精神融入急救技能培训全流程,学生参与“急救服务红色驿站”志愿服务、急救技能培训等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三维度考核”,知识维度考察学生急救技能掌握与沂蒙精神认知程度,技能维度通过实操测试检验掌握程度,情感维度通过心得撰写、情景模拟、访谈调研等追踪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变化。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伟表示,将沂蒙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实现了“急救技能”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下一步,校区将继续深化校地融合,丰富育人载体,推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中持续焕发新活力,培养更多兼具过硬技能与红色情怀的时代新人,为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贡献高校力量。(朱海勇、陈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