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列车乘降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平凡岗位上的安全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5-11-07 14:22: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动车飞驰,时间被压缩,但在每一趟列车的始发与终到站,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慢镜头”——旅客乘降。这短短几分钟,是旅客列车安全运输重点工作之一。在福州客运段动车二队,列车长宋佳用她独特的“车门口安全工作法”,将这道安全防线构筑得既坚固,又充满温度。

“指尖上的丈量”与“目光中的扫描”。铃声响起,列车稳稳停靠。宋佳静立在车门一侧。她的工作,从一次无声的“勘察”开始:俯身、垂目。这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一种“丈量”,通过触感预知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

“慢一点,注意脚下。”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道温润的溪流,清晰地传入每位旅客耳中,瞬间抚平了匆忙的焦躁。她的双眼则如一台高精度扫描仪,快速掠过涌来的人流——拄杖而行的老人、活泼好动的孩童、拖着沉重行李的旅客、神色焦急的换乘者……每一类人群,都在她脑中对应着一套预设的安全预案。
精准预判: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守护”。在宋佳看来,车门口的安全宣传绝非“照本宣科”,而是一场关于“精准预判”的实战。
看到老人,她不是等对方步履蹒跚时再去搀扶,而是从其走向车门时步态的迟疑,预判出可能需要帮助的瞬间,继而“疾步上前,稳稳搀住”。这一“疾”一“稳”,是主动安全的最好诠释。
面对孩童,她的守护更为前置。当发现孩子有挣脱家长手掌蹦跳的苗头时,她的手已悄然护在其后背,既未惊扰孩子的天真,又构筑了一道柔软的屏障。“一托、一稳”的干脆利落,化解了无数行李箱脱手或倾倒的险情。
而对于那些气喘吁吁、边跑边看换乘指示牌的旅客,宋佳的帮助是“扬手精准指引”:“前面橙色标志右转,最快!”这简短的指令,融合了她对站台环境的烂熟于心,为旅客节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因慌乱而可能导致的跌倒风险。
安全,是一种可感知的温度。“车门口是旅客与列车接触的第一站,也是最后印象。安全,不应该是一道冰冷的命令,而应是一种可感知的、让人安心温度。”宋佳如是说。
有旅客在留言中写道:“那位女车长的提醒,像一位熟悉的朋友在叮嘱,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放慢了脚步,注意了脚下。”
在动车时代追求“快”的浪潮中,宋佳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在这“慢”下来的方寸之地,恪守着安全运营的生命线。她们用专业、细心与预判,将车门口这个安全关键点,打造成了一个传递人文关怀的服务亮点。这或许正是中国动车在硬核科技之外,另一种动人的“软实力”——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都安全、从容、有尊严。(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