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企业发展的“智慧引擎”——电建核电公司“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11-07 14:32: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五年,是时间的标尺,是发展的刻度,也是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核电公司”)科技创新成效从蓄势待发到活力释放的嬗变。
从“五高企、四中心、一机构”建设圆满收官,到核电站建设关键环节技术实力不断攀升;从产学研合作实现零的突破,到各类荣誉奖项、专利工法硕果累累……“十四五”期间,电建核电公司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创新创效意识,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核电铁军”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加强劲有力的“智慧引擎”。

电建核电公司开展核电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工艺研究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
“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智慧和韧性的新动能。”在2025年项目管理年会暨项目经理大会上,电建核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岳增智如此强调。
科技创新如同一支时代画笔,在电建核电公司“十四五”宏伟蓝图上勾勒出崭新的图景。它不仅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更是示范工程高标准履约的“助推器”。
“凝汽器下喉部及双联低加模块整体尺寸大于吊装口尺寸,这种半地下结构斜穿吊装,角度一旦出现偏差,对设备本体将造成极大的损伤。”在位于山东荣成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电建核电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正在仔细地研究手中的图纸。
在设备模块与建筑物间最小间距仅为11.4厘米的特殊限制条件下,如何实现吊装与角度的完美契合?是项目团队首先必须解决的难题。要知道,在半地下式的狭小空间内安装2600余吨的“大家伙”,对于业界而言尚属首例。
项目一线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电建核电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方案论证,创新研发《核电机组超大体积三联体凝汽器安装技术研究应用》课题,决定借助先进的BIM数字化模拟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功能并结合时间维度、虚拟施工过程,有效降低了现场施工的安全风险,填补了我国CAP1400核电机组凝汽器安装技术的空白,也为后续同类型机组凝汽器的安装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电建核电公司“十四五”科技创新的轨迹清晰可见:“大型飞轮储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等253个项目立项为公司级科技项目,“核电站乏燃料检验分析热室设计及建造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等10个项目立项为集团重大科技项目,“海上风电高强预应力高桩承台风机基础施工技术”等37项立项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基于BIM技术的核电站大型设备安装技术研究”等项目立项为山东省住建厅科技项目,“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造及调试关键技术研究”入选山东省“揭榜挂帅”核心技术重点项目榜单,“核电站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智能温湿养护系统研发与应用”等项目获批中国施工企业协会重点科技项目,集团重大科技专项“中国三代核电站建设与大型设备安装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热发电设计、装备制造及施工建造系统集成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集团验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建核电公司企业科技研发团队讨论课题
从“单点发力”到“矩阵赋能”
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在齐鲁大地奔涌向前,“十四五”期间一组组数据格外令人亮眼:电建核电公司总结形成近200项科技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5项、省部级工法96项、济南市优秀工法71项;完成51项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其中41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十四五”时期,电建核电公司把科技创新贯穿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与各个技术环节,推动项目成功落地与持续优化。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等方式,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内外在建项目平台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及新技术应用,逐步完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在电建核电公司建设的大唐郓城项目施工现场,G115耐高温钢焊接时冒出的火花格外夺目耀眼。“G115钢是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上唯一工程用于630—650摄氏度金属壁温的新一代马氏体耐热钢。”大唐郓城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杨世泽介绍。
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第四批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电建核电公司建设的世界首台“630℃等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榜上有名,展现了公司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眼下,大唐郓城项目部建设者们肩负着国家高效清洁煤电发展的重任,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全球首个“压力最高、温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百万机组中攻坚克难。
“小成就”彰显着公司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大进步”。公司研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窄间隙自动焊设备、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工艺及返修工艺,打破了国外设备厂商的垄断,实现了国产焊接设备与工艺的集成创新,完成了核电建造关键设备和工艺的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电建核电公司强化平台支撑,突出技术引领,坚持项目撬动,瞄准“AI+”、智能建造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逐步推行全过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建造方式,积极推广“微创小改”,助力传统业务焕新升级,持续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

电建核电公司举行核电站建造及检测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从“求贤若渴”到“人才沃土”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十四五”期间,电建核电公司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电建核电公司发展的“智慧引擎”,科技人才则是点燃这个“智慧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在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数据贯通”为目标的全链条数字化建设为传统工地注入了“智慧动能”;在周海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于国产焊接设备的核电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工艺一举打破了国外设备厂商的垄断,实现了国产焊接设备与工艺的集成创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如今的电建核电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2023年,公司联合济南大学、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唐集团、钢铁总院、华东院等高等院校、优势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公司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力提升了公司创新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一个个“小课题”蕴藏着公司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大学问”。2021年,公司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北院开展了《养殖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水热制氢关键技术研究》,2022年,公司联合鲁东大学开展了《石料矿山生态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023年,公司联合华东院开展了《海上风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风险动态管控体系研究》,2025年,公司联合山东大学开展了核电站焊接技术相关研究,获评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极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人文之光照亮科技创新之路,这是“十四五”时期电建核电公司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当前,公司以在建高端工程项目为发展平台,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自有核电人才储备。凭借精湛的工艺、过硬的实力,电建核电公司正全力打造企业尖端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积极提升核电品牌影响力,力争成为全国核电建设领域一支响当当的“铁军劲旅”。
五载耕耘结硕果,科技创新竞潮涌。“十四五”的科技创新答卷,深刻诠释了电建核电公司“干项目有策划、干工作有标准”的工作理念。站在“十五五”起点,公司广大员工将不断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迈进,奔向充满希望之光的“美好前程”。(电建核电公司:董卫强、马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