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引客来 消费新景生:南京滨江公园解锁文旅融合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07 14:44: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暮色中的南京鱼嘴公园,芦花在江风中轻摇,暖黄灯光与落日余晖交织,市民正带着孩子在文创市集挑选周边玩偶,身旁的咖啡餐车前,年轻人们举着饮品打卡拍照……近日,南京鱼嘴公园第三届秋日赏芦活动“芦汀烟晚・江畔流光”在此圆满落幕。
这场由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活动,创新打造“芦花融合江景、落日与市集”的新型消费场景,突破“季节性赏景”局限,成为南京激活生态资源、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的生动实践,更直观展现了市民消费需求的升级与释放。
从单一赏景到综合体验,文旅品牌实现IP化升级
连续举办三届的赏芦活动,已从单一欣赏秋日美景,蜕变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消费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品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南京滨江公园将“文化赋能旅游,创意点亮生活”运营理念扎实落地的成效。
“以前来鱼嘴可以看落日拍芦花,现在还能听国风音乐、逛文创市集,跟小朋友一起玩蹴鞠,待一天都不会无聊。”市民李女士的感受,道出了赏芦IP的蜕变。


今年的活动特别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文艺汇演环节,双排键独奏《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秋日湿地的蓬勃生机;江苏广电主持人天团联袂演绎团体朗诵《读中国》,从《诗经》至元曲,以声音串联千年文脉;国际友人参与的《蒹葭》朗诵与古琴演奏,实现中外文化在古韵中的交融。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为生态体验注入了文化灵魂,提升了消费体验的独特性和记忆点。
业态融合激活消费潜力,游客“留下来”也“愿意花”
据了解,鱼嘴公园坐拥28公顷芦花湿地,过去多以单一景观形态迎接游客,消费转化能力相对有限。为破解这一局限,本届赏芦活动通过系统性布局,引入沉浸式文创市集,汇聚非遗手作、主题文创、特色美食等多元业态。


活动现场,诗词对答区与文创市集相邻排布,游客作诗之余,还可以购买国风主题文创;观看文艺演出间隙,不少观众走进周边咖啡摊位,点一杯饮品继续享受江畔时光——这种将演艺、商业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的场景组合,可以打破传统公园“只游览不消费”的尴尬局面。
依托“核心景观+特色市集+配套消费”的科学布局,让游客在沉醉“蒹葭苍苍”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非遗体验、选购文创产品、品尝特色美食,让自然景观成功升级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
IP效应带来的消费转化立竿见影,活动期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较平日显著延长,消费意愿显著提升。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园区营收较平日增长150%。“我们通过IP运营,把游客的‘一次性打卡’转化为‘重复性消费’,让生态资源成为可以拉动区域消费的核心引擎。”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文旅消费新模式,提供文旅融合新样本
此次活动既是南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具体行动,也是公园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而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的这一成功实践,还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重塑提供了新样本。
如今,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或景观展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优质生态为本底,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体验,最终实现消费转化的模式,正成为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园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持续依托长江岸线生态优势,策划更多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魅力的群众活动,推动“网红效应”向“长红效益”转变,推动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京贡献力量。

“明年秋天,我还会带家人朋友再来。”李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游客的心声。当芦花再次绽放,我们希望,这场始于自然景观的“消费革新”,能够为南京乃至更多城市的文旅融合,探索出更具活力的未来。(刘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