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镇:“朵朵红花”映初心 “红色引擎”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11-10 09:22: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云南省南华县马街镇党委紧扣“药材重镇”发展定位,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抓手”,将小小红花打造成联农带农、强村富民的“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400万元,种植规模稳居全州首位,谱写了“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四级联动”聚合力,扩大产业“规模圈”。面对产业分散、规模不大的初期困境,马街镇党委精准施策,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合作社搭台+企业赋能”的“四级联动”发展体系,为红花产业注入强劲“红色动力”。支部引领定方向。镇党委牵头统筹规划,自2021年在诸葛营村成功试点“花椒+红花”林下套种模式后,迅速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连片推进。重点在马街村清水河沿线、官上村高标准农田区域集中打造千亩连片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诸葛营核心区、沙坦郎加工区、多村辐射区”的清晰布局。党员带头作示范。在推广初期,面对农户疑虑,各村党员骨干主动“吃第一只螃蟹”,率先在自家田地试种,成为技术“示范户”和政策“宣讲员”。镇党委统一完成4吨优质红花种子采购发放,并由党员种植能手带头应用《马街镇红花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让群众眼见为实,放心耕种。合作社搭台优服务。由村党组织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服务。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通过规模经营增强市场话语权,有效解决了农户“想种不敢种、种了不会管、管了卖不好”的难题。

“三链融合”增动能,提升产业“价值链”。为实现红花从“土特产”到“大产业”的跃升,马街镇党委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在沙坦郎村发展加工环节,成功开发红花籽油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引入新疆克拉玛依红果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红花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开辟“种植+加工+研发”全产业链新赛道。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马街镇首个省级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强力推动1000亩红花GAP示范基地建设,完成红花籽油成分及亚油酸含量测定,为产品品质背书。制定并推广标准化种植规程,使亩均干花产量稳定在25公斤以上,以科技赋能稳产增收。健全利益联结。通过“保底订单+二次返利”等机制,与楚雄和康中草药、同仁堂等知名药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解除农户销售后顾之忧。合作社、企业、农户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双轮驱动”见实效,共享产业“丰收果”。党建引领与市场驱动的“双轮”并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体现在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的双重喜悦上。集体经济壮筋骨。红花产业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诸葛营村通过销售返利实现村集体创收15万元;沙坦郎村则通过深加工产品营销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5.07万元。产业红利有效转化为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底气。品牌建设树标杆。成功打造“马街滇红花”地理标志品牌,诸葛营村红花获评州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牌的树立极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联农带农富口袋。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稳定的订单和多元的增收渠道,直接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98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8600元。种植规模较初期实现13倍增长,达8000亩,曾经的“青山绿水”正通过朵朵红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群众手中的“金山银山”。

如今,漫步马街镇,连片的红花不仅是绚丽的风景,更是蓬勃的产业。马街镇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