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11-11 10:24: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引言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契合的时代语境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衔接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议题。劳动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劳动观念、培育职业素养的重要使命,思政课程则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核心依托,二者的深度融通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立足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点,在明晰二者融合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内容共生、方法创新、保障健全”的融合实施路径,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内容衔接的断层现象
高职劳动教育多依托专业实训课程,内容偏重技能规范与岗位任务完成,未深入挖掘技能训练背后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思政课程侧重理论讲授,围绕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展开,缺乏与劳动实践的衔接设计。二者内容体系各自为政,如劳动教育的“劳模精神案例”与思政课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未形成呼应,导致学生难以关联实践认知与理论价值导向,融合仅停留在表层。
(二)师资能力适配的不足问题
肩负劳动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源自专业技术领域,拥有扎实的实操教学功底,却对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融入路径欠缺系统认知,教学过程中难以精准把握劳动场景中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思政课程教师则普遍缺少劳动技能领域的实践阅历,对高职各专业的劳动流程、岗位要求了解不深,无法将思政元素与劳动实践环节顺畅融合。这种能力适配的失衡,导致融合教学要么陷入“重技能轻思政”的偏差,要么出现思政元素生硬嵌入劳动课堂的现象,育人目标的协同推进因此受到阻碍。
(三)资源协同机制的缺失情况
劳动教育需依托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场景等资源,思政课程则依托理论教材、课堂空间及红色教育资源,两类课程资源体系未形成协同联动。实训基地侧重技能训练,缺少融入劳动价值观的场景布置与实践任务设计;企业参与时侧重学生技能达标,未与思政课程联动,未将企业劳动文化、岗位伦理转化为思政资源。资源分散导致融合教学缺乏稳定载体,阻碍育人合力持续形成。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实施路径构建
(一)构建内容共生体系
以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为核心导向,系统发掘不同专业劳动实践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劳动场景+价值导向”的立体化内容矩阵。专业实训课程中,结合岗位任务精准拆解思政要点:机械专业设备拆装实训中,在规范操作流程的同时,将“严谨专注”的职业素养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实操环节;电商专业直播带货实践里,于选品、话术设计等环节渗透“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与“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推动思政课程内容向劳动领域深度延伸,将劳动模范事迹、行业发展历程转化为具象化教学案例,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抓手增设“劳动精神专题”,结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具象阐释劳动价值,实现两类课程内容的双向赋能与深度渗透。
(二)打造师资协同团队
以精准破解师资能力适配难题、夯实融合教学师资基础为核心目标,搭建跨学科师资培养与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针对专业教师,定期开展思政理论专题培训与沉浸式实操演练,邀请思政课骨干教师分享价值观引导的实战技巧与案例解析,助力其熟练掌握劳动教学各环节中捕捉思政教育契机的方法;组织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思政课程集体备课,共同分析劳动实训中的思政融入点,联合打磨兼具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的“劳动+思政”融合教学方案。针对思政教师,系统推行“企业实践浸润计划”,安排其进入合作企业开展为期1-2个月的跟班学习,全程参与实际生产流程,熟悉行业劳动规范、岗位核心需求及企业优秀劳动文化,锤炼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劳动场景的实操能力。同时,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协同教学团队,建立定期沟通研讨机制,明确分工负责技能教学、价值引领与行业实践指导,通过高效协作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完善资源协同机制
统筹整合实训基地、企业及红色教育等各类资源,构建融合教学的实践支撑载体。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升级,在实训区域布设“劳动精神文化墙”,展示行业劳模事迹与工匠精神内核,同时设计融入思政目标的实训任务——如汽修专业实训中增设“公益维修社区车辆”环节,强化学生劳动服务意识。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联合企业开发“劳动思政融合课程模块”,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述劳动成长故事与岗位伦理要求;将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打造为校外劳动思政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体悟行业责任与社会价值。联合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劳动红色研学”活动,借助体验革命时期劳动场景的方式,传承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最终形成多元资源协同支撑的融合教育格局。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路径的实践成效与优化
(一)学生劳动素养与价值认知的提升成效
融合路径落地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明显提升——汽修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公益维修时,既能规范完成技术操作,还会主动向居民讲解设备维护知识,传递“劳动服务社会”的理念;电商专业学生在直播带货实训中,会自觉规避虚假宣传,将“诚信经营”的思政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愈发深刻,课程反馈中提到“借助劳模案例与实训的结合,领悟到工匠精神并非口号,而是每一次精准操作的积累”,劳动观念也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创造价值”,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劳动场景中成功落地。
(二)教学体系协同性与实用性的改善成效
课程内容维度,“劳动场景+价值导向”的内容矩阵推动专业实训与思政教学构建起联动机制,以机械专业的设备拆装课程为例,“零件精度与职业态度”的思政模块已成为固定教学环节,摆脱了此前零散补充的状态;师资建设维度,跨学科协同团队的教学效果日渐凸显,“工业发展史与劳动精神”专题课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设计,既衔接了专业实训中的设备演进知识,又融入了“实业报国”的价值理念,学生课堂参与度较单一课程显著提升。此外,校企联合开发的融合课程模块——如“企业岗位伦理实训手册”,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岗位实际,有效破解了此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三)融合路径的持续优化方向
聚焦融合过程中动态适配不足的问题,应构建基于行业发展的内容调整机制,定期调研行业劳动标准与职业伦理的变化趋势,动态更新劳动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如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在汽修专业实训中增设“绿色维修与社会责任”的思政模块。此外,需健全融合教育的长效评价机制,打破当前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搭建“技术操作+劳动态度+价值认知”的多元评价体系,依托实训日志、企业反馈、思政认知问卷等多维度数据,全面评估融合成效,避免评价流于表面,保障融合路径始终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结语
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展开研究,梳理二者融合存在的内容衔接断层、师资能力适配不足、资源协同机制缺失等现实难题,构建“内容共生、师资协同、资源整合”三位一体实施路径。通过挖掘劳动实践中思政元素实现课程内容双向渗透,依托跨学科师资团队破解能力失衡问题,整合多元资源搭建融合实践平台,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融合方案。研究为高职课程育人改革提供具体路径指引,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二者壁垒,推动从“形式结合”迈向“深度共生”,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后续可深化不同专业融合模式差异化探索,细化评价指标,完善融合机制,使二者在协同育人中持续释放效能,更好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
(潘峰,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