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迈向精准触达与情感共鸣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5-11-13 10:33: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当下,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社会生态,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让思政话语摆脱“说教气”,增添“时代感”?如何让主流价值传播打破“圈层壁”,实现“精准滴灌”?这些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题。毋庸置疑,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思政教育传播效力瓶颈、构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全新的解题思路。
内容创生 让思政话语表达“有料”更“有情”
传统思政教育话语传播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传播机制有待优化,一定程度上存在“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难以适应信息时代青年学生注重互动、渴望参与的主体性特征;二是表达内容存在脱节,理论阐述若不能与鲜活的社会现实、学生的切身体验紧密结合,就容易显得“空洞”,导致“隔岸观火”;三是受众接受效果弱化,在多元思潮交织、信息爆炸的当下,“一刀切”的内容供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成长需求,致使传播的触达率和穿透力大打折扣。
究其本质,是传统模式在“精准”与“共鸣”上存在短板。而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其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交互等方面的核心能力,恰恰擅长于理解个体、精准匹配、创设情境,为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思政话语的“千人千面”与“价值导航”?提升思政话语传播效力的核心在于“知己知彼”。AI技术能够通过对学生历史阅读、课堂互动、网络行为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动态捕捉其兴趣偏好、认知水平乃至情感态度,构建出精细化的个体与群体“思想画像”。
基于这幅“画像”,个性化推荐系统便能大显身手。协同过滤、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能够从海量思政教育资源(如理论文章、典型事迹、微视频等)中,智能筛选出与特定学生认知结构、兴趣点最匹配的内容,实现“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这不仅大幅提升了话语触达的效率,更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适配度。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在算法设计中牢牢嵌入“价值引导”这一核心参数,将价值导向作为目标函数的基本约束,确保推荐内容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让技术真正成为主流价值的“导航仪”而非“迷途马”。
“高质量的内容是有效传播的前提。”业内专家表示,AI大语言模型在思政话语生成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权威文献、经典著作、优秀教学案例等高质量思政语料进行学习,这些模型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方法以及符合思政教育规律的语体风格。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设定话题、语境等控制条件,引导AI生成逻辑严谨、表述规范且富有启发性的辅助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某一理论时,AI可快速生成与之相关的现实案例、生动比喻或讨论提纲,使理论阐述更加丰满。更进一步,通过情感计算等技术,AI可以调整生成文本的情感色彩,使其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统一。当然,必须建立严格的“语义纠偏”后处理机制,对AI生成内容进行价值观和安全性的二次校验,确保其价值导向百分之百正确,绝不让技术上的“创新”带来导向上的“风险”。
生态重构 打造“全流程”思政教育智慧闭环
思政教育要入脑入心,情境体验至关重要。
AI驱动的多模态技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一方面,虚拟仿真与交互叙事成为新阵地。利用图像生成、语音合成、虚拟数字人等技术,可以高度还原历史场景(如重走长征路)、模拟复杂社会情境(如道德两难抉择),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互动与反思,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一个表情自然、对答如流的“AI思政导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陪伴和引导,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另一方面,跨模态语义理解技术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它能够将原本割裂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在语义层面进行统一理解和关联,确保在不同媒介形态下,思政话语的核心内涵表达一致、相互强化。例如,当系统讲解“工匠精神”时,能同步呈现精湛工艺的视觉画面、模范工匠的肺腑之言,形成多感官协同的立体化传播,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AI赋能不应是单点工具的应用,而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育人全周期的系统性工程。这需要构建一个“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的智慧教育生态闭环。课前,AI是“精准研判的侦察兵”。系统可分析学生前期学习数据,生成学情报告,帮助教师预判教学难点、重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向不同学生推送预习资料,实现“以学定教”。课中,AI是“高效互动的辅助者”。语言生成模型可协助教师快速提炼观点、举例论证;实时语音识别与情感分析技术能捕捉课堂氛围和学生反馈,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即时投票、弹幕互动等AI增强型工具则能提升课堂参与度。课后,AI是“科学评估的度量衡”。通过对学生作业、讨论发言等进行语义分析和立场识别,AI可以辅助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洞察学生的认同程度和思想动态,并据此动态更新学生画像,为下一轮的个性化辅导与内容推荐提供依据,真正形成一个可评估、可反馈、可迭代的智慧育人闭环。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前景广阔,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是“利器”而非“主体”,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未来的发展需聚焦于两点:一是持续加强AI模型的价值对齐研究,确保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是要注重“人机协同”,教师永远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AI的价值在于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富有创造性的启发、引导和情感交流。我们应秉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不断探索,让技术更有温度,让育人更加精准,共同开创主流价值传播“声”入人心、润物无声的全新局面。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2025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权》(项目编号:25A47)阶段性成果、作者:基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