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之光,照亮基层治理幸福新途
发布时间:2025-11-13 15:52: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时代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基层治理犹如大厦之基石,关乎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党建为引领,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处脉络,绘就一幅温暖人心、充满希望的基层治理幸福画卷。
织密组织网络,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梁”
党的基层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坚固桥梁,是推动基层治理高效运转的核心力量。一个结构紧密、功能完备的组织网络,如同精密的神经网络,能将党的声音精准传递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将党的关怀温暖送达每一位群众的心间。想象一下,如果基层组织网络松散,就如同交通枢纽堵塞,信息传递不畅,政策落实受阻,服务群众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提升组织覆盖质量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让党组织在传统的社区、乡村中扎根,还要积极拓展到新兴领域,如网络社群、新经济组织等,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同时,要注重组织设置的有效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特点,灵活调整组织形式,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发挥引领作用,消除治理的“空白地带”。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让党员干部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畅通党组织议事决策和党员参与渠道,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社会参与机制,让群众的声音能够及时传达,让群众的智慧能够充分汇聚,使基层治理更加民主、科学、高效。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基层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基层治理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凝聚起广大群众的强大力量。
提升能力素养,打造基层治理“主力军”
党员干部是基层治理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其能力素养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成效。一支政治坚定、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基层治理的“中流砥柱”。加强理论武装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必修课”。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能让党员干部在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法宝”。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应急处突能力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基层工作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党员干部要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成为精通政策的“活字典”、熟悉情况的“百事通”、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是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弘扬法治精神,绘就基层治理“新蓝图”
法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将基层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能让基层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法治建设的“排头兵”。从内心深处敬畏法律、崇尚法律,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系统学习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争议,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群众明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道理。推动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程。让我们以党建之光为指引,织密组织网络、提升能力素养、弘扬法治精神,共同书写基层治理的幸福篇章,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资溪县马头山镇政府:许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