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看粤东铁路发展腾飞

发布时间:2025-11-14 11:20: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日,“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网络宣传活动在广州启动,由媒体记者和网络正能量骨干组成的50多人“发现团”,进入到粤东这片拥有烟雨桥廊、客家围屋和绛红云霭的梅岭地区,开启为期4天的粤东探索之旅,在这片以“汕汕、梅龙高铁”为动脉的双重王炸钢铁网络里,这两条巨龙始终以钢轨作画,用苍穹纸笔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以“人文+经济+科技”三重合力,书写粤东大地腾飞的最美画卷。

粤东铁路的“大展拳脚”,是对历史传承最好的践诺。铁龙穿梭间,一座树状建筑拔地而起,这里是粤东的出海口,是40年前的汕头人,在荆棘丛生的滩涂上高高抡起填平沙丘的第一锄后自由生长的开放前沿。在这座前沿上,新的汕头站勇立潮头,宽阔的候车大厅内阳光倾泻,16棵“榕树”撑起万吨钢结构,“海丝腾飞”立意深远,这里每小时可容纳3000人进站,候车区可容纳8000人从容侯乘,所有旅客面带微笑,井井有条,幸福之色溢于言表,而这种场景,在1995年之前是决计想不到的。

1995年12月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冬日,伴随着一声长鸣缓缓驶入汕头站,这个被粤东人民苦苦期盼了一个世纪的特快列车,终于打破了粤东没有铁路的旧梦,从此那个在潮州安济圣王庙拜亭的方楹上摆放的彩色漆画里,描摹的清末火车站、乘客临窗眺望、火车炉烟弥漫的场景再也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汕头站的前身,在新汕头站没启用之前,一直支撑着汕头的交通脉络,直到高铁的横空出世,直到惠州车务段进入了350公里的高铁时代,新的汕头站也如期在2024年9月在众人的拥护声中惊艳亮相。

新汕头站启用以来,客流不断攀升,到发接连刷新记录,开通一周年,不仅人流如注,全国高铁站首个“鲸奇探险”主题儿童乐园落地,就连运输能力也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日均开行列车达101趟,高峰时期甚至可增至122趟,新汕头站不仅“杀出了一条血路”,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条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示范模板。

粤东铁路的“舒筋展骨”,展示了铁路强大的攻坚能力。历史的跃迁,总是在不经意的量变中引发质变。在广东,还有这样一片区域,它突破自然常规,河流逆行东北,而后南折,群山丛立间寸步难行,以往人们出行都必须绕行潮汕,去往广州、深圳等大湾区主要城市普遍都要六小时以上,而如今,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上驶过一列列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复兴号驰骋在这片大地,这里便是梅州,是曾经那个修建难度极大、一想起来就让人头疼的贫瘠之地,同时也是铁路人用智慧和汗水,一寸一寸连通山海,打破桎梏,突破16万公里铁路网,一举创下高铁运营里程的奇迹!

山不就我,我来就山。上世纪的70年代,梅隆铁路还只是个窄轨铁路,当时的主要作用是运送煤炭,直到梅州腌面、盐焗鸡、柚子、红色苏区闻名世界之前,拥有“世界客都”的梅州更依赖于煤炭、沙石等传统工业,对全国游客来说,这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直到2019年,梅汕高铁开通,梅州这才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梅州的产业链也借助了高铁的东风一路疾驰,完成了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新兴产业的“筑巢引凤”。2024年9月梅龙高铁的开通更加快了产业承接进程,为梅州带来了密集人流和兴旺产业,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此梅州地区的红色记忆与客家风情在高铁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助力了梅州片区穿山而过、融“湾”入“海”。

伴随着交通格局的打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持续稳定向好,交通强国建设在“大”的基础上又向“强”迈进了一大步,在“有”的基础上又向“好”稳步前行。如今的中国高铁全球最快,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听说了“中国高铁”这张名片,认可了“中国标准”、倾听了“中国声音”,作为“国际标杆”的中国高铁技术早已并非一域之光,而是全局添彩。不管是新汕头站还是梅龙高铁,作为粤东地区崭新的靓丽名片,在“中国高铁”这艘巨轮上只会越走越远,去看沿途更多更美的“铁路风景”。(黄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