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笃行,筑梦寒区交通——记徐永丽教授二十七载科研服务龙江振兴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7 15:14: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广袤的北方寒区,严酷的低温和复杂的冻融循环,一直是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与安全性的巨大挑战。而有这样一位学者,二十七年如一日,将科研的根须深深扎进这片冻土,以创新为炬,矢志笃行,在寒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与技术前沿,开辟出一条融合材料、结构、再生技术与数字智慧的坚实道路。她就是徐永丽教授——一位来自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如今在寒区道路工程领域贡献卓著的科研与教育工作者。
深耕寒区,破解裂缝顽疾的“技术利剑”
自投身道路工程领域以来,徐永丽教授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寒区特殊环境下的工程难题。她的重要学术方向——寒区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便是一系列立足实际、引领创新的成果集合。
她于2012年率先在黑龙江省内平林公路进行寒区柔性基层ATB材料和结构的课题研究,2013年博士论文研究桥面铺装应力吸收层减缓温度收缩裂缝技术。这两把“技术利剑”精准地斩向了寒区路面低温裂缝这一顽固病害,显著提升了路面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广泛应用至今,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2019年依托双宝公路研究的“控制沥青路面低温开裂指数的合理结构”课题,针对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提出黑龙江省公路气候分区,并依据不同区域的低温开裂指数计算,精准提出合理的路面结构,解决路面裂缝问题,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面对厚积雪条件引发的路面冻融、水损坏和裂缝问题,2015年她依托课题提出的系列防治措施,因其显著成效直接应用于亚布力至雪乡这条重要旅游公路,为冰雪经济大动脉的畅通与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此外,她参与研发的“寒区高等级公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奖。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将学校优势的生物质材料研究方向与道路工程相结合,对木纤维、秸秆纤维等在沥青路面抗裂中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试验研究,为绿色低碳路材料开发打开了新思路。
精准赋能,根治寒区裂缝的“系统良方”
自硕士接触研究工作开始,徐永丽教授对于路面状况评定及再生养护技术也一直持续不断的深入,作为授课体系中的重要两门课程,一直关注和深入路面检测和养护前沿。随着基础设施进入长效服役与精准养护的新阶段,展现了她当初前瞻性的视野。
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深入研究国内外主流路面检测设备与系统,致力于实现路面数据的精准采集与三维重构。这项研究旨在推动路况评定从传统人工模式向大规模、快速化、高精度的智慧化模式跃升,为科学决策和精准养护奠定数据基石。
面向寒区旧路改扩建中的各种反射裂缝问题,基于对旧路状况的精准“诊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治疗”方案——旧路改扩建及再生利用技术。2010年,她依托拉五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课题,研究了新旧路基衔接部沥青路面加铺格栅防治反射裂缝问题;2017年依托长双公路“旧混凝土路面冲击压裂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课题,对旧混凝土板破碎的碎裂方式和块度评价进行研究,为旧水泥混凝土加铺防治裂缝提供了关键支撑。2019年依托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针对极寒条件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展开攻坚,将再生材料作为柔性基层的防治裂缝性能进行了系列研究。
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匠心园丁”
作为一位年均教学工作量高达400学时的教授,徐永丽教授将同样的热忱与匠心倾注于三尺讲台。她主讲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共6门,覆盖大一到大四以及硕博学生不同层级学生,教学环节涵盖理论讲授、课程设计、试验实习全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她累计指导了32名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年均本科毕业生8人,堪称桃李芬芳。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完成多门校级课程建设,特别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在《工程伦理》等专业学位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她主编及参编多部教材著作,将最新的工程前沿和典型案例“注入”课堂,使其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两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指导的毕业设计中有6人荣获优秀毕业论文,5人获得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作为教师,她深度投身学科建设,曾作为交通运输领域专业负责人,主导制定了专业硕士实习方案与考核制度,修订培养方案,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中贡献卓著。
产学研融通,服务行业发展的“实践行者”
徐永丽教授深信,工程学科的活力源于实践。她身体力行,每年都要去工程现场,掌握工程特点和发展动态,并与一线人员交流讨论工程中的难题,确保自身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近三十年的从业经历,使她对行业动态与前沿了如指掌,在业内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深厚的工程实践背景,反过来滋养了她的教学与科研。她能够将一线的鲜活案例和迫切需求带入课堂和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良性循环。她主持和参与的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的黑龙江省及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20余项授权专利、80余篇论文,都是这一融通理念结出的硕果。
结语
从理论机理揭示到实验室的试验以及到风雪公路的现场应用,从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到学科建设的蓝图擘画,徐永丽教授用二十七年的坚守与求索,诠释了一位学者和师者的责任与担当。她既是破解寒区交通基础设施难题的科研尖兵,也是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辛勤园丁,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实践行者。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科技报国、教育兴邦的初心与使命。面向未来,在交通强国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徐永丽教授与她所深耕的寒区韧性道路工程、智慧养护技术等方向,必将持续贡献不可或缺的智慧与力量。
(徐永丽、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