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心标尺量民生实效

发布时间:2025-11-21 09:40: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盼”是民生工作的起点,政府的“干”是责任担当的体现,群众的“满意”是最终的价值标尺。民生实事的推进过程,本质上就是将群众期盼转化为治理实效、用实干赢得民心的过程。唯有找准群众诉求的“靶点”,下足精准施策的“功夫”,才能让民生工作真正落地见效。

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核心在精准识需、问计于民。民生需求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实际诉求。民生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办公室,以“板凳会”“入户访”等接地气的方式听民声,通过民情信箱、智慧平台等渠道汇民意,把分散的诉求梳理成清晰的“民生清单”。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确保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关键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民生实事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如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即便投入再多资源,也难以赢得认可。办好民生实事,需要发扬“绣花功夫”,从就业帮扶到养老服务,从教育提质到医疗升级,用可感可及的变化回应群众期待,在细节处发力,在实效上落脚,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的期盼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升级,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过得去”到“过得舒”,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生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既要精准发现问题,更要持续解决问题。从“盼的事”到“干的事”再到“满意的事”,需要健全全链条工作机制形成闭环。要建立复盘反思机制,把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让“民生微实事”汇聚成“治理大效能”,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良性循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好的政绩。把群众“盼的事”作为工作导向,把群众“满意的事”作为价值追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用“绣花功”做好细节,就一定能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都温暖民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办好民生实事中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文/赣州市石城县小松镇、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