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飞”进民族乡:一步一景皆“网”事

发布时间:2020-07-23 11:12:3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郭其钰 | 责任编辑:张青

“稻鱼共作”用上了智慧农业驾驶舱,乡创间、直播间在绿水青山间“野蛮生长”,村里老人的健康可以“网上追踪”,山区孩子通过VR技术“走进”名校课堂……在杭州市桐庐县莪山畲族乡,5G信号全覆盖带来的数字活力在这里不断喷涌。

7月22日,“全国少数民族5G示范应用第一乡”建设暨数字乡村试点启动仪式在莪山畲族乡举行。从开通10公里光缆,到5G信号像通水、通路、通电一样成为每个乡村的标配,5G应用已融入莪山乡经济、民生、治理各个领域,向“网”的生活正越来越近。

黄土地变“科技田”

多年来,莪山乡的畲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凭经验判断除虫、除草、施肥的时间与度量。如今随着5G信号全覆盖,5G技术“下地”步伐也不断加快,黄土地变成了“科技田”。

正值大暑烈日,莪山畲族乡党委书记李春龙和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来到稻鱼共生示范基地查看稻和鱼的长势。随着智慧农业驾驶舱建设进入尾声,这样的巡田模式将被改变——借力5G网络,通过驾驶舱可实时查看田间情况,足不出户完成精准投饵、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等一系列工作,从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传感器就像插入田间地头的‘侦察兵’,实时收集传输各类数据,再通过建模将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实现智能、精准的农事操作,高产又高效。”李春龙介绍,在浙江大学生态学博士张剑的带领下,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实现了从亩产不足500元到亩产万元的变化。

智慧农业驾驶舱的应用需要合适的“土壤”。莪山乡因村而异,绘好一村一规“施工图”,变土地碎片化为整体性,为智慧农业夯基垒土。“村班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土地流转500亩,以前的荒散土地慢慢活起来,新技术才有了一展身手的空间。”黄金源说。

深山网红走俏“云”上

在莪山乡中门民族村,“黄金粽”是爆款农产品,高峰期每天有1.5万个出货量。爆款背后,“90后”返乡农创客姚鑫城积极拓展上“云”销售,增加了口味定制、粽样定制、礼盒定制等个性化业务。

如今,通过云直播、云展示、云贸易等方式,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精准对接。百亩大樱桃、千亩生态稻、万亩高节竹、十万红曲酒随之成了“莪山畲味”公共品牌下的网红产品。

在比中门民族村海拔更高、位置更偏远的新丰民族村,针对落地5G应用场景,当地村民提出“空心村二次创业”的逆城镇化想法,即依托高端民宿积累的本底,融入5G、远程视频、云空间、云桌面等元素,打造绿水青山间的“乡创间”,让创客“安心度假+放心办公”。

当日启动仪式上,张剑博士工作站、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院等将首批入驻“乡创间”。“山再高,5G信号绝对满格,游步道全部贯通,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新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雷国良说。

解码向“网”的生活

5G赋能,加速了产业数字化步伐,也加速了群众增收步伐。如何打造向“网”的生活,莪山乡5G应用的视野广阔——打造一个“乡村智脑”,对接产业、民生、治理三大领域,实现“N”个5G场景落地应用。

目前已确定的首批十大场景应用中,包括云课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站、智慧绿道、水质全天候检测等,实现5G全区域覆盖、全产业融合、全场景应用。其中群防群治大数据管理平台注重普惠性,而云课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应用场景则聚焦学生、孤寡老人、慢性病人等特殊群体。

一头是杭州的名校老师,一头是就读于莪山民族小学的山里娃,通过“5G+VR”教学内容平台管理,两地师生互动有声有色。“带着VR头盔,孩子们听得很认真,都抢着发言,这种劲头和我们现场教学差不多。”莪山民族小学校长蒋金亮说。

这样的惠民场景在莪山乡正越来越普及。针对山区乡镇医疗质量提升、教学资源提优、国民体质提标等需求,莪山乡推进不同群体服务方式的应用场景开发,向“网”的生活亦是幸福生活的“密码”。(郭其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