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施工员的自我修养
发布时间:2022-12-27 16:38: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佳灵 | 责任编辑:郭顶施工员的苦,只有经历过工地洗礼的人才知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汗水、灰尘成为他们身上的常客;工地、图纸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挚友”;父母、家人成为他们牵肠挂肚的心事。
“刚参加工作就能参与10个亿的大项目,你是很幸运的。在这个项目中逐渐成长,并且最后能在其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于你是一段很棒的经历”,中交三航局宁波分公司嵊泗风电项目部总工雷丹曾对徐金良这样说道。而徐金良也不辜负公司的期望,在这一年间严谨务实、精益求精,见习期转正考核获得优秀,更是获得业主授予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主动求变助力身份转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刚进入项目部,面对崭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工作,徐金良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自我怀疑。适应这里吗?要怎么与人共处?该如何做好工作?成为他心里的“大石头”。看着只有在书本里见过的庞然大物,听着师傅讲解风机安装的过程,跟着领导参与船机调度,一幕幕如一记猛拳“打醒”了尚在舒适圈的徐金良,他明白如果继续下去,这几块“石头”只会越来越大。
为改变这种状态,徐金良从基础入手,开始接触混凝土基础施工图纸,慢慢学习,整整一月他钻在图纸里,遇到各类不同的问题,他便化身“问题少年”第一时间向他人请教,从风轮吊装到单叶片吊装,从承台的基础验收到整机安装完成……不少工友打趣地表示,“他一个人的问题都快赶上我们所有人了。”面对徐金良的废寝忘食和“纠缠”,周围的人只道他是“疯魔”了。
披荆斩棘培养解难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单埋头于图纸不亚于闭门造车。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徐金良跟随项目总工及现场总负责人学习风机安装施工,从而逐步接手现场管理这一方面工作。
在海上,天气气候不稳定,涌浪大,作业环境恶劣,一不小心便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风机吊装尤其是在叶轮吊装时对风速要求就极高。徐金良说:“那一次的惊心动魄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那时项目进程已经过半,大家对后续的安装都信心满满,可这一个风轮却给大家开了个大玩笑。在风轮起吊时风速仅为每秒钟7-8米,但在对接时风速突然增大至每秒钟10-11米左右,导致风轮对孔错位。如果这个问题不尽快成功解决,便会造成重大事故,那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承担。
面对如此的烫手山芋,空气也灼热起来。传统的方法不能采用,应急预案里涉及的方案难度过高,精细度在如此大的风速下难以把控,一不小心可能造成二次损害,使问题彻底无法解决。究竟该如何是好,回应的只是一片鸦雀无声。坐以待毙必然不会有结果,一向主动的徐金良开始查找资料,拿出图纸进行研究,嘟囔着“已经预紧过的螺杆还能不能更换呢?”听到这,大家似乎有了灵感,这又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大家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开始研究更换螺杆的可行性、操作的可控性、更换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等。群策群力之下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1000T吊机仍然吊住风轮,但需要吊机手记住之前的吨位,然后进行螺杆的退出,更换,接着指挥重新对孔,进行新的螺栓安装。最终风轮对孔错位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续的风轮安装大大小小的问题虽时常出现,但有了这次的经验,大家在处理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善作善成握紧经验之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书本与实际的不同,徐金良明白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坚持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处理问题的经验。他说“我体会到施工过程中,不管内业还是外业,都是一个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在项目施工中,徐金良迎来了人生中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台风抗争,第一次在疫情下仍坚持工作……
在广阔的大海上拼搏过,努力过,创造过佳绩,谱写下人生的华章。靠拼搏换取的不仅是汗水与辛苦,还有人生的经历与磨练,因为年轻,需要奋斗,因为奋斗,永远年轻。奋斗着,是呐喊的青春;奋斗着,就有不灭的希望;奋斗着,就是成功的可能。(图文:陈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