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化”课程 增添“智能化”建设新动力
发布时间:2023-11-22 16:28: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瑞芳 | 责任编辑:赵茜为适应集团公司智能化建设发展需要,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积极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助力企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如今,三维动画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煤矿电工、千米钻机、采煤、掘进等岗位操作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中,为实现直观、立体、高效的教育培训效果,提升企业员工智能化操作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9月,为推动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与企业、科研院校在产学研用方面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流的数字化课程,充分发挥在企业全员素质提升中的基石作用,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成立了“数字化课程制作工作室”。
2021年4月,数字化课程制作工作室接到第一个任务,制作《巷道修复机数字化课程》。此时,工作室成员的“三维动画技术”都是空白,都需要从零开始。既要提高自身水平,又要想办法完成工作进度,任务艰巨、压力重重。大家既想干好工作,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团队内部产生了争执,外部舆论也存在着质疑。“如何领题、如何破题”,是摆在工作室成员面前的重大考验,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挑战。
“不会的我先学,不懂的我来干!”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彭鲲虽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没有抱怨、没有慌乱,更多的是站在前面、干在实处。面对技术上的难题,工作室成员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学习调研,三次前往技术研究院车间拍摄实物影像,用以完成三维动画的建模工作。建模工作完成之后,又多次前往技术研究院与技术人员沟通讨论剧本详情,组织大家细心求证、努力沟通,统一思想、共同攻关。2021年11月15日,在举行的教研汇报会上,数字化课程制作工作室成功展出15个《巷道修复机数字化课程》视频,获得参会领导和职工的充分认可。随后,在基层单位评审时,因为论证工作扎实充分、课程质量流畅优质,得到了基层单位的由衷肯定和一致好评。
2023年6月9日,工作室完成了“一规程四细则”全部课程视频制作任务,并上传至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学习成长平台。在该项任务中,工作室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自行搭建了虚拟录播室,历时15个日夜,前后为12名老师录制,并最终后期合成54个教学视频。
数字化课程制作,离不开数字化设备的配备使用。虚拟录播室技术市场价格较高,一套设备的购买费用往往在50万元以上,租赁费用在每天8000元以上。
精打细算过日子,想方设法降成本。工作室成员仔细分析了市面上虚拟录播室的工作原理,发现虚拟录播室的成像原理需要“绿幕抠像”和“实时视频后期处理”两道工序,这两套工序可以采用拍摄以及离线软件视频后期处理的方式进行替代,只是后者会增加更多的工作量。依照这个分析,三人仅用不到500元搭建起了一个虚拟录播室,并进一步起草拟定了搭建2个虚拟直播室的技术方案。相比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设计研发成本,不到10万元的预算支出,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降本增效。
数字化课程制作工作室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为服务集团公司发展,构建“指哪打哪,战之必胜”的技术执行力,这是全体成员的初心和坚守。三年来,他们始终牢记使命、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地将工作目标逐步落地。这个过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烙印在了每个工作室成员的心底,沉淀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显得格外充实厚重,在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朝气和自信。
培训课程的数字化转型,也是企业的客观需求。当时彭鲲这样和大家说:“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一个压抑的却有希望的氛围是非常适合我们团队成长的。”
成立以来,工作室全体成员承担着压力、怀揣着希望,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力量。每个团队成员都在不断学习新的技术,都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大家从一开始对“三维”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外行人”,到现在成为了有独立的三维动画作品产出,并且可以配合完成三维交互程序、特效镜头等复杂三维工作的“熟练工”“领头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经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工作室形成了稳定的8人团队,具备了独立完成三维动画、三维交互程序、网站、影视后期等工作的能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为数字化课程定下战略基调,“数字化课程的开发,要基于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工作室倾力于探索产学研用的大融合,成员们与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等共同协作开发课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发挥自身价值,以构建最优秀的产学研用融合局面,产出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近年来,相继完成了《职工中专班》《理解中国制造》《一规程四细则》《有限空间作业》等诸多课程的录制及后期处理工作,独立完成了《巷道修复机操作数字化课程》《巷道修复机操作数字化课程交互程序》和《井下电气120开关数字化课程》,以高质量培训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助力集团公司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员工素质提升中心(党校):李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