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治理视阈下高校劳动教育可为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28 16:21: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俐宏,蒲勇,冉玉嘉 | 责任编辑:郭顶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已被完全纳入到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与“德、智、体、美”四育合并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石。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教育教学项目设计开发、教师劳动教育教学实施、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过程评价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着劳动教育往高质量发展。质量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劳动教育是保证和提供劳动教育质量,途径是多个行动主体通过协调、遵照共同规则和制度安排达成质量共同期望。本文从质量监控、质量评价、质量治理三个层面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可为路径,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抓好教学管理,强化劳动教育全程质量监控

劳动教育教学输入质量的监控。其一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即围绕“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做好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其二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监控,即劳动教育课程结构要科学合理设置必修和选修方式,建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课程体系。其三是对教学资源的监控。主要包括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经费支持方面,要给足充分保障,合理分配和实用活动、培训经费;在队伍建设方面,配备由教师及职工、家长、外聘教师组成的兼职导师团,成立项目攻关团队和课程研发实施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构建包括实操训练、项目研发、科研探索、志愿服务和职业体验为一体的开放的、多场域的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提供体验与孵化平台。

劳动教育教学运行质量的监控。教学运行主要是指教师面向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这里主要谈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运行监控。劳动教育理论教学运行监控,主要强调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各高校可结合实际设置集体备课、赛课、评课、研讨交流等环节,突出过程性考核手段。加强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四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整合,实现五育课程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劳动教育课程模式、体系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研制课程、研制教材,做到理论教学有纲可依、依纲扣本。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运行监控,主要是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或者劳动行为的质量监测,以及对高校是否能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资源进行监测。各高校可结合现有平台和资源,创新性的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学习方式,例如:设计互动式实践学习、翻转式实验学习、体验志愿服务学习。强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促进“五育融合”及学习方式、育人方式的转变。

劳动教育教学输出质量的监控。一方面是对劳动教育教学输出结果的质量监控,其中教学成果的输出和教学成绩的输出是最重要的指标。在教学成果输出方面,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共同深化对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举办劳动教育优质课竞赛,或以劳动技能大赛项目为契机,来精心打造各高校特色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监控的是该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协调,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的质量。

二、细化评价标准,健全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为更好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切实保证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评什么,怎么评,为什么这样评”三个原则构建符合各自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可以“能力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观”等评价观,设置五个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师资队伍。考察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专门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将劳动教育纳入到教师培训中,通过不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和观念,从而提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完善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师选拔管理制度,实施师资公开选拔,跨学科连聘,鼓励建立由劳模教师、思政教师等组成导师组,对年轻教师开展培训。

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工作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包括是否在活动中渗透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想,是否在教学中涵养了正确的劳动理念和劳动价值观。而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查看学校、各二级学院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和方案,也可以查看教师、专家、劳动等群体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讲座,组织技能比赛观察学生的熟练态度情趣、熟练程度等。

课程落实。其次是对课程落实和校内外活动组织的评价。在课程落实方面,可以检查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实践课是否保证了学时量。评价形式可以是以结果评价考核静态指标,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结果、劳动作品、劳动成果、劳动技能等。在校内外活动组织层面,劳动教育校内外活动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评价形式是以过程评价考查动态指标,主要包括劳动过程记录,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课堂表现等。

实践基地的利用。评价标准是考核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数量和利用情况。评价方式可以是了解学校劳动教育设备设施、基地的建设情况,了解是否充分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如科学实验基地、实训车间、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大学科技园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了解在基地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适当性和真实性;了解学生在实践基地承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完成比例;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技能;了解实践基地和劳动关联的一些社团以及主题的活动情况等等。

三、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质量治理动态规范

在能力体系构建方面,主要关注劳动教育受教育主体素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联动家庭、学校、企业共同加强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可邀请家长到学校展示专业技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中的职业特点,理解劳动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参与一些必要的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可相应设置学生课外劳动时间,开展劳动周、劳动月等主题活动,举办劳动竞赛、展示劳动技能,联动学校其他部门共同为大学生在校内提供专业劳动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日常劳动;通过和校外企业共建的生产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社区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在知识支撑体系方面主要是通过整合建构主义中的“学、思、知、行”思维,落实劳动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是指,以“学”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理念的正确树立;以“思”凸显劳动教育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巩固学习成果,切实领悟劳动教育的要义;以“知”促进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将劳动教育原本的学科地位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把握的好坏;以“行”确保劳动教育的长效性,指导践行劳动教育,磨炼劳动意志。

在实践体系方面主要是指联合社会、家庭共同搭建劳动教育模块实践体系,基于多方努力的基础上一共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内”“外”协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实践开放共享机制,共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内”要挖潜。创建具有针对性的劳动实践课程,同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行为特点相融合,同当前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劳动教育社团。对“外”要开源。加强与行业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鼓励企业接纳更多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拓宽劳动教育内在资源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即时体验、强化意识。

作者:陈俐宏,蒲勇,冉玉嘉(西南石油大学,610500)

【注:本文系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维一体’行业特色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G2021-542),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CJSFZ22-36)研究成果、西南石油大学2021年西南石油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项“石油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2021RW002),以及西南石油大学辅导员专项基金资助科研项目“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RW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