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下姜”寻“梦”记——人才视角话浙江淳安山里的“共富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21 09:37: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地处浙江省西部山区的下姜村,是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一个山村,村子四面环山,土地仅600余亩,过去进县城,只是坐车换船,就得花上好半天时间。在2001年之前,当地人均收入1000多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
一村奔富不算富,按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理念,以下姜村为示范引领,淳安构建起由枫树岭镇及其周边四个乡镇的63个村共同组成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加快县域共富步伐。
下姜村,又被称为“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个梦愈发宏大,又愈发具象,照进一个个现实场景中;同时,也愈发时尚,因为外出青年、城中青年的回归,连带着本土原乡人被激活,许多新兴业态应运而生。人才,正成为淳安山间一股势不可挡的新力量。
带头人:从“我的梦”到“我们的梦”
绿树掩映,溪水潺潺。下姜村村口,一块标语牌引人注目:“梦开始的地方”。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深有感慨,正是这句话,拨动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弦,也包括八年前的自己。
2016年,姜丽娟结束“杭漂”生活,回到下姜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当时,农家乐正唱主角,生意时好时差,价格也很低廉。年轻人见识广、思路活,无论装修风格,还是服务接待,都令周边农户刮目相看。有啥好门道,姜丽娟从不藏着掖着,还带动了一批发小返乡。小山村迎来了久违的年轻活力。
渐渐地,姜丽娟发现,除了自家民宿需经营,村里的“美丽经济”要点亮,同样得靠年轻人。2020年,她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接过了“造梦”使命。如今,姜丽娟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目光不只局限于小下姜,而是放眼“大下姜”的63个村,让“我的梦”变成“我们的梦”。
当然,光靠姜丽娟一己之力,肯定不够。2019年,淳安设立“大下姜”联合党委,依托“共富联盟”,进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有顶层构架,又有落地平台:为做强集体经济,联合党委成立两个强村公司,所涉村社皆入股,并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借助外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姜丽娟发现,下姜村有流量,但苦于资源有限,很多项目无法落地,打破行政疆域、实现抱团发展后,承载空间一下变大,既能化零为整,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各施所长,实现差异化竞争,而基于利益联结,大家真正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原先,衍昌村的豆腐、周家桥村的香榧、白马村的地瓜干等,这些都只能零散售卖,自然卖不上好价格。现在冠以‘大下姜’的金字招牌,由强村公司统一标准、收购、包装和营销,平均溢价达20%。”“大下姜”乡村职业经理人黄立法介绍,去年,公司实现利润300多万元,25个村集体分红获利215万元。
“大下姜”联合党委副书记王红丽认为,产业要落地,“梦”得靠人造,乡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对此,除了招引职业经理人,“大下姜”让村支部书记每季度打擂台,或进城卖山货,或直播卖年货,借助这些载体培养其产业经营的思维和能力,实现“头雁”与产业的相互成就。
从业者:从“老把式”到“新农人”
豆腐坊、铜艺坊、陶艺坊……走进下姜村的“共富后巷”,前店后坊,好不热闹。这是个新项目,村集体将村民农房的一楼和庭院租来,重新设计装修,改造成门面后,统一租给第三方公司,由其负责业态招引和运营。双方并非简单租赁关系,而是合股成立公司,村集体有保底租金,又有利润分红,不仅丰富了业态,也为村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
“以前都说,沿街房子值钱。没想到,旮旯里的老房子,不花一分钱改造,一楼租金每年就有一万两千块。租期10年,哝,5年6万元租金一次结清,把我老头子给乐得。”74岁的村民姜濡洪笑盈盈地说。
腾出空间不难,难在招引业态和人才。运营方内外发力:向外,招引铜艺大师刘华、陶艺大师陈呈天等一批非遗传承人;向内,鼓励大师开坊收徒,吸引“新农人”,这其中,有的是本土年轻人回归,有的是游客变“留客”,越来越多的“新乡人”成了“千岛农客”。
“00后”姑娘魏燠文第一次到下姜村,就被街巷两旁的工坊吸引,一番了解后,成了陶艺坊的主理人。“在这里开店,无须操心装修、办证,直接‘拎包营业’,还有各种贴心服务。”魏燠文坦言。
在淳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军看来,“共富后巷”项目的价值还在于,使村集体、运营方和“新农人”各尽其用,有村集体的前期投入,运营方实现轻资产,而专业事交由专业人后,村里也无须忧心招商和流量,而有了这些先决条件,“新农人”的创业同样少了风险,大家都有钱可赚,方能可持续。
“山区招引人才,更需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为了全链条服务‘新农人’,我们建成乡村版人才公寓,加大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力度,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淳安县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姚樱相告,目前,已吸引263名青年来“大下姜”创业就业。
除了“硬支撑”,还有“软文化”。夜幕降临,凤林港溪畔,每周六晚,一场场生态水景演出如期登场。40分钟、8个节目,一共48名演艺人员,或为村民,或为“新农人”,小酒馆老板、艾灸馆店员都参与其中,新老村民其乐融融。
牵引力:从“人才兴”到“科技兴”
在枫树岭镇汪村,利用国家储备林的政策性贷款,一个特色产业园很快拔地而起。因前期已完成招商,这里为入驻的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建成即可运营,以栀子花的精深加工,辐射带动整个“大下姜”。
早在20年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就组织科技特派员到下姜村推广种植山栀子。后来经营不善,漫山遍野的栀子林逐渐萎缩,令人惋惜。十年前,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志远决定协同其他科研院所专家,就品种改良、产品开发等开展联合攻关。
经过不懈努力,栀子产业得以重整旗鼓,品种也从山栀子,改为大叶水栀子,不仅果实大、产量高,而且花果分离。有了这家龙头企业带头搞研发、闯市场,接下来,再大面积推广种植栀子,就有了坚强后盾。今年,全镇计划推广种植2000亩。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大下姜”与一众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联姻”,引来不少“金凤凰”:浙江大学院士喻景权团队带来了智能化无土栽培果蔬项目,“修正药业”设立共富工坊,提升中药材附加值……目前,“大下姜”已储备70余名高层次人才,由20位博士和博导结对域内23家企业,“千岛农技”队伍不断壮大。
有“高大上”的科技项目牵引,也有接地气的种植模式创新。2020年,“农创客”黄伟被招引回乡,创立了杭州千岛湖亿佳农业有限公司,他盯住山里头最常见的毛豆、稻子,主营科学轮作和加工配送。
“稻豆轮作,既稳住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尤其是鲜食毛豆,更带动了不少劳动力就业,农民一天能赚200多元。”黄伟说,去年,公司仅劳务工资就发了200多万元,还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如果说“新农人”代表着活力,那么“千岛农企”——农业龙头企业背后是组织化体系,继而带动区域内强村富民。据了解,仅枫树岭一镇,就有“共享酒厂”“莫岛蜂业”“地瓜干厂”等12家标识鲜明的共富工坊。过去三年间,“大下姜”累计招引11个产业项目,社会投资达8.52亿元。
从最初的25个村,到两年前的63个村,“大下姜”的共富圈在不断扩容,人才和业态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眼下,淳北、淳西南片区同样加速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全县92个“强村”与82个“弱村”联动发展,6500余名先富群体与1.1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不断续写共富新篇。
数据显示,去年底,“大下姜”6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其中核心区的2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81万元,经营性收入19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469元,同比2018年分别增长123%、361%和50%。(朱海洋、方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