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学子三下乡——传承与创新并进,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8-21 10:26:29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日,来自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深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与创新并进,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基层,宣传推广文山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宣传非遗,助力惠民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绣产业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云南文山不断培育和打造苗族刺绣特色产业,引进特色民族文化加工企业,形成集“研、产、销”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苗族刺绣产业链。通过“公司+实训+农户”的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带动了2000余名苗族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惠民,让当地的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一传统技艺,使苗绣这一“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在信息中心B111进行线下授课,让同学们了解苗绣传承的难题,培养同学们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呼吁更多的同学参与这次的非遗活动中。
图为线下授课合照
随后,团队成员走进文山苗乡的田间地头、村寨院落,开展“社会调研”活动。通过社会调研,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振兴措施提供依据。
传承苗绣,助力传承人创新
7月24日-25日,“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黑山红石洞苗寨,与省级非遗传承人杨贵老师了解如何传承并创新苗绣传播方式。
图为对杨贵老师的采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非遗的传承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面临着传承人才的匮乏、技艺失传的问题下,杨贵老师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非遗的传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文化传播者和新业态创造者。
团队成在不同地区宣传苗绣文化,促进了苗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使得文山苗绣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识。团队成员还将手工艺人的作品带入村寨,与苗族妇女进行交流,这些激发了她们的创新意识,使得苗绣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现代设计理念,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成员采取3DMax的专业建模工具制作苗绣云展览。确保观众在浏览展览时能够流畅地控制视频和图片的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观赏体验。同时,我们还对互动环节进行了测试,确保所有功能都能正常运行,满足观众的互动需求。苗绣云展览既是对这一优秀传统工艺的一种展示,也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振兴苗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结合了解知识和所学技能,将苗绣的工艺特点、文化内涵、价值与文化影响,通过制作的宣传册展现给大家。团队成员在家乡宣传苗绣相关知识,让大家更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团队成员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绣制作产品带到南京市高淳老街非遗基地进行线下展览交流,与江苏省非遗代表传承人邢向生老师交流借鉴非遗保护经验。苗绣线下展览是推动苗绣产业振兴、传承文化精粹、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
高淳老街非遗基地展览合照
“寻找非遗,探寻足迹”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保护,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承诺。通过这次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共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寻遗·拾迹”社会实践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上,力求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汲取所学知识,展现南铁风采,助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传承、拓展人文视野、推动乡村振兴。总之,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不仅有利于非遗的永续传承,也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