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前景无限可能 突破技术门坎

发布时间:2017-07-20 16:25:02 | 来源:中发智造 | 作者:佚名 | 责任编辑:胡俊

关于这点,过去市场早已作出分析,普遍对于此的看法,是认为AR当前的技术门坎远比VR来得更高。因此相较许多企业在去年如雨后春笋般推出各种VR产品,推出AR产品的企业则相对少了许多。

最大的问题,是等待突破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技术关卡。VR给使用者的是沉浸式的体验,因此在使用时与外界环境无关,针对硬件的要求,强调虚拟世界中影像视觉的呈现,或者对用户本身的动态感测,锁定的方向明确。而AR由于融合真实环境,因此除了画面显示之外,还要感测周遭环境、用户动态,以及虚拟对象与用户的互动等等,如果再加上各种应用需求,可能就得整合如人工智能的其他技术。相较之下,AR的技术门坎确实更高、更复杂,而这也代表着AR要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过程并不简单。

 

被忽视的核心技术

AR的精随,就是能将虚拟(或真实)对象与现实环境同时呈现在一个视界中,更进一步的应用,就是发展成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让两者产生互动。如果从简化的角度来说,MR所建立的基础技术与AR并没有太大的不同,MR的出现不过是在商业市场上,为了凸显企业特色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但对消费者来说,并没有特别需要去仔细区分。

当使用者在AR或MR的情境中,与一个虚拟(或真实)的对象产生互动时,一定会希望此对象不论被放置在何种角度,或是从何角度观看时,都能处在绝对正确的位置上而不产生视觉偏差,而如果这个对象是活的,最好他还能自动理解环境的构造自行移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也就是立即寻址与地图构建。这项技术在无人机、机器人甚至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都有被应用。谢京蓓认为,SLAM对于发展AR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更是其核心技术,但令人匪夷的是,在台湾市场里,竟然没有一家企业着手对这项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SLAM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透过传感器在环境中获得感知讯息,递增地建构周遭环境的地图,并利用地图实现自主定位,也就是说,透过该技术可以自我判断位置并产生环境地图,借此来判断整个“空间”。如果没有了SLAM,AR的载体设备就只是一个投影显示器,相反地,有了SLAM,才能知道自己的空间坐标,和环境中各种障碍物或对象的位置与形状,进而对迭加的虚拟物体做相应渲染,使物体看起来更加真实,没有违和感。

1  2  3  4  5  6